实验教学中心主要特色
中心建设紧密结合现代医学人才特点,以培养卫生事业紧缺人才为目标,实验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国内实现了“1-3-2-1-1”护理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创新。
1.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
《临床应用护理学》是本科护理学专业国家级精品课中唯一一门全部课程均为实验课的护理学课程。2008年,《临床应用护理学》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2013年,《临床应用护理学》升级转型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建设,2016年,经教育部审核,正式确定该课程为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该课程是一门创新课程,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教学目标,整合各临床专业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技能,将临床病例与现代护理程序相结合的综合性实验课程,是本科护理学专业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
课程教学团队根据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宗旨,从教学团队以及实验教学平台等方面持续建设,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课程教学资源,2018年,建设“临床思维训练室”并投入使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一步夯实了该门课程的教育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内生动力。
2.三个创新型实验室的建设
(1)中心自行设计建成国内唯一的仿真新型模拟隔离实验室
基于2003年突发“非典”之后,医务人员在应对突发SARS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按照甲级传染病的的隔离思想,中心于2005年自行设计建成国内唯一的仿真模拟隔离实验室。该实验室集控制室、治疗室、办公室、隔离病房于一体,划分出缓冲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可以完全模拟出入隔离病房的整个程序,培养学生对于严密隔离概念,强化学生对于隔离病房的正确认识,进而提高学生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减轻灾害事故的损害。该实验室得到国内外专家和同仁的一致好评。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世界,中心上下积极应对,根据疫情需要为在校学生再次进行“严密隔离”实验课程梳理,强化学生对于严密隔离概念的理解以及隔离意识,进而提高学生对于新冠肺炎疫情的认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2)中心建成全国第一个集老年、残障生活护理单元、康复护理单元、信息化社区卫生服务站和多媒体教学区于一体的社区综合实验室。
根据2006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教育和学科建设的意见,2007年中心在国内率先开设了本科社区护理学专业方向,实验中心建成了全国第一个集老年、残障生活护理单元、信息化社区卫生服务站和多媒体教学区于一体的社区实验室,以培养社区卫生事业急需的专业人才。2011年,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建设项目,建成“社区康复护理实验区”,形成了“社区综合实验室”,促进了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该实验室建设理念得到国内外众多参观同仁的高度评价。
(3)中心在全国首先建成集产前检查、待产、分娩和新生儿抚触护理于一体的助产综合实验室
2009年,中心为应对津京地区对本科助产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在国内率先开设了护理学专业(助产方向)。2010年,利用天津市品牌专业建设资金,在全国首先建成集产前检查、待产、分娩和新生儿抚触护理于一体的助产综合实验室,主要供助产学和妇产科学的产科课程的实验课使用。该实验室是仿照妇产医院产妇从入院到分娩、母婴出院等一系列院内活动过程建立的,集妇产科门诊、病房(待产室)、产房、新生儿护理室于一体,从而强化学生对助产学的整体认识。2014年,《本科助产紧缺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探索与实践》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3.两个模式——医护融合实验教学模式和医学人文素质实践教育模式
(1)医护融合实验教学模式
中心在国内率先改革临床医学专业和护理学专业学生分别授课的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利用创新型实验室,依托《临床医护操作技术》《临床急救技术》和《实用急救知识与技术》等课程,探索跨专业共同学习的医护融合型实验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跨专业团队合作能力。
(2)医学人文素质实践教育模式
在“医学人文素质培养实验教学平台”的支撑下,中心形成 “医学人文素质实践教育模式”。自学生入学开始参观生命意义展室、陈路得展室和遗体捐献者纪念园,学习、缅怀和追思朱宪彝、陈路得等先辈献身医学和护理事业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医德和感人事迹。中心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融入人文关怀精神,引导学生早接触医院,强化专业思想教育;秉承“夯实基础、强化能力、训练思维、鼓励创新”的原则,在实验教学中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三个模块和一个专业方向的学生培养过程中;鼓励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践行医者使命,使医学人文素质培养贯穿学院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4.中心在全国率先建成集生命意义展室(全国首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护理美学形体训练室和社区志愿者服务基地于一体的医学人文素质培养实验教学平台
中心整合人文素质培养资源,优化医学人文素质培养平台。形成以生命意义展室、陈路得墓地、遗体捐献者纪念园和社区志愿者服务基地为依托的第二课堂体系,承载人文关怀精神和职业信仰培养。1990年,我院学生集体宣誓加入新兴街志愿者协会,成为天津市乃至全国最早的大学生志愿者团体。三十年多年来,志愿者活动就像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在学生手中一届一届传承下来。2005年我院天使助残服务队被评为“全国百万青年志愿者助残行动先进集体”;2014年荣获青年志愿者助残阳光行动首批示范项目、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2015年被评为“全国志愿助残阳光基地”。学校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服务项目获评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全国最佳志愿服务项目,中心2017届校友尤祯祯通过4个多小时的采集,顺利捐献造血干细胞混悬液228毫升,成为天津市第260例、和平区第1例造血干细胞成功捐献者。2017年“乐善助残显真情津医天使暖人心”项目荣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示范项目;2018年该项目入选全国首批100个青年志愿服务优秀项目库,并多次在天津市志愿服务主题活动中进行典型事迹展示。
5.中心根据信息化建设需求和导向,积极开展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建设,成功获批“天津市虚拟仿真实验项目”。
为了强化本科生临床实践技能,中心建设完成《混合现实技术下脑卒中患者综合护理实验》虚拟仿真项目,拟通过模拟脑卒中患者在不同场景下,实现社区-医院-社区全人全周期的健康管理,有效弥补现实实验教学的局限。实验过程以健康管理计划的制定、实施与评价等相贯穿,使学生掌握脑卒中患者健康管理内容,强化学生康复护理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临床-社区综合决策能力。《混合现实技术下脑卒中患者综合护理实验》项目是中心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