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靶心 以学促建 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大思政课”建设线上研讨会
发布时间: 2022-04-13 浏览次数: 896


3日31日,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全体思政课教师开展“大思政课”建设线上研讨会。此次会议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善用“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和工作要求,聚焦靶心,凝心聚力,牢牢把握思政课是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定位,强化教师在办好思政课中的关键地位,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增速提效。

马克思主义学院8位思政课教师分别结合北京、陕西、宁夏、江西、安徽等地和电子科技大学、陕西科技大学等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建设先进经验,分享了自己的学习感想和心得体会。与会教师认真聆听了学习分享,并就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结合学院建设实际进行了积极发言和讨论。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王菁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善于“大思政课”的讲话要求,语重心长、意味深远,为进一步办好思政课、继续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路径。全体思政课教师一定要以本次学习交流为契机,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充分领会构建“大思政课”格局的战略意义、任务要求和实现路径,精准把握实践要求,努力确保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任务落地落实,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王琳:《接地气的思政课成了“香饽饽”——北京立足实践构筑“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

该文章主要介绍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发表3年来北京市思政课建设的特色和经验。北京市让思政课成为“香饽饽”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让思政课“接地气”。他们立足学生实践,运用了面对面讲、敞开门讲、云上讲、主题活动日讲、汇聚资源等各种办法,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

我理解,所谓“接地气”的思政课,就是不能讲成象牙塔和桃花源的思政课,而是善于反映和关照学生关心的身边事、眼前事、脑中事儿,把思政课讲到学生心坎里。如今,“接地气”越来越成为讲好思政课的基本要求。我认为,要让思政课“接地气”,至少应从三个层面下功夫。从学院层面做好系统规划—铺路架桥—支持保障的工作;从教学层面做好课堂—实践—网络—社会四个课堂的联动;从教师层面要增强素材积累—话语表达—以理服人—善用资源的本领。


.王哲民:《铺就思政课教师成长“快速路”——电子科技大学着力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把思政课教师培养作为学院“第一工程”,把“铸魂”放在培养思政教师的首要位置。在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能力方面,学院注重形成长效的教师培养体系,建立“教育部+四川省+学校+学院”的“四级联动培训”机制,在教研活动上创新,定期开展教学能力比赛、一对一沉浸式帮扶、集体备课等活动。

我认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课题,一方面,学院要帮助思政课教师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组织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重要文献,夯实马克思主义主义理论功底。 另一方面,要在改进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利用好一对一指导,集体备课等平台,通过说课、展示、评课、研讨等环节,帮助青年教师讲透教学难点,把抽象的理论讲得生动、鲜活。同时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组织管理学生的能力,让思政课教师成为深谙教学规律,懂得教学艺术的教学高手。


3.安宝:《思政花开沁满园——陕西省“四个一”推动思政课均衡发展》

文章介绍了陕西省在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过程中,探索出了特点鲜明、效果显著的“一盘棋”推进高校均衡发展、“一把尺”推进队伍均衡发展、“一条线”推进课程均衡发展和“一体化”推进学段均衡发展的思政教育工作经验。陕西省实现思政课均衡发展的关键力量在于完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顶层设计。陕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针对本省学校思政课建设水平的差异性、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紧迫性、课程体系建设的不平衡性、学段思政教育的阶段性等现实问题,加强顶层设计,重点突破,统筹推进思政课均衡发展。

我认为,推动思政课均衡发展的途径有四,一是推进与全国重点马院的战略合作,全面促进和提升本校思政教育的整体水平;二是建立健全“磨课”活动长效机制,打造了一支高水平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三是打造“数字马院”赋能新时代思政教育,激发思政课的活力、张力、魅力和磁力。四是统筹推进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张俊芳:《为思政课“蓄水池”注入活水——宁夏积极组织开展思政课教师实践研修活动》

近年来,宁夏教育系统坚持让“教育人的人”先受教育,各高校不仅坚持把思政课讲在课堂上,也讲在天地之间,用好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等宝贵红色资源的同时,盘活闽宁镇和广大社区、农村等基层社会资源,组织鼓励教师们投入广泛的社会实践,将社会实践转化为课堂教学实例,让思政课不断跟上形势要求,常讲常新。

我认为,丰富多样的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是打开教师视野、创新教师思维的必由之路,能够为建立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思政课教育教学体系提供有益借鉴。广大思政课教师要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之中,善用社会大课堂,既丰富自己的阅历经验,也为思政课教学提供更多的资源素材,拓宽课堂资源,提升思政课“抬头率”和“满意率”。


5.陆于宏:《“问题清单”打通教学难点堵点——江西推进高校思政课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然而高校思政课建设存在不少难点堵点。用“问题清单”打通教学难点堵点是江西推进高校思政课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近年来,江西省创新路径,通过挖掘问题、构建专题、组建团队跨校授课等方式,积极推进高校思政课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

江西省的教学改革值得学习借鉴。聚焦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关注点、困惑点、社会焦点、热点等方面的“问题清单”,打破教材原有体系,将教材体系转化为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教学体系,打造前后衔接又相对独立的问题式专题不仅是江西省创新模式,在我校,部分思政课教学也已经开展了专题化教学的尝试,教学效果也得到提升。课堂教学应实现从“被动灌”向“主动思”的转变,授课教师也应该从“单兵作战”到“团队协同”,进一步壮大师资队伍力量,实现从“立足课堂”到“超越课堂”的转变,以“大思政”理念创新思政育人格局。


.白杰:《陕西科技大学探索建设网络思政教育体系 助力思政工作提质增效》

陕西科技大学从“三个强化”展开探索。首先是思想上要培育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先进的网络文化必须要有现实的载体,探索建设了19门主干课,200余门综合素养课,近5400门易班优课,同时还发挥了品牌引领的功效,以品牌作品引领时代思潮。其次,做好载体支撑性基础工作。陕西科技大学充分发挥了“融”的功效,把现有的媒体资源充分融合,形成了具有多层次、多角度、服务精准的网络载体。最后,强化机制建设。所有的努力都需要机制的保障,对此,陕西科技大学从组织上、资源上、政策上给予了充分的保障,为新时代的思政教育工作构建了系统而完整的体系。

陕西科技大学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我认为,要实现网络时代的思政教育大发展、大跨越,我认为应该从三方面入手,第一是要做好基础性工作,学校和学院从建章立制开始,明确思政工作方向,做好引导工作,同时为思政工作发展提供基础支撑。第二是要充分整合现有的学校学院资源,打破部门、学科之间的壁垒,形成多层、多级联动,谋求新发展。第三是严格落实“内涵式”发展思路,打铁需要自身硬,必须从教师自身、学科发展规律着手,打造一支有内涵的教师队伍,有发展空间的学科体系。


.张莹:《电子科技大学建立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评价认证体系 深入推进网络育人工作评价改革》

文章介绍了电子科技大学认真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做的一个工作评价模式的大胆创新改革,主要是激发调动师生上网发文、发声,形成优秀网络文化成果,不断深化网络育人效果,建立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评价认证体系,在指标体系设计上,由原创性判定、网络影响力、专业学术性、思想教育性四个大方面下的56个具体指标构成,并将成果认证依据职称、岗位、学科、场景的不同进一步细化认证成果运用,通过差异化分类实现精准评价。

我理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主张破“五唯”,评价方式从单向度迈向多向度,从结果性评价拓展到过程性评价,从外延型评价转向内涵型评价,目的激发人的潜能,促进优秀创新人才成长。这种多向、过程、内涵评价方式往往很难确定参照系,这里面就体现出管理者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重要性,这算是一块“硬骨头”,各学校应结合自身采取相应举措。

我认为,两个方面工作很重要,一方面要有战略导向,服务于方向的任何工作都可形成评价机制,任何一项评价机制应该形成闭环,这个闭环不是服务于个人而是要服务于社会;另一方面要足够充分了解每个人,内涵式评价将怎么通过过程,多元维度来判定、激发每个人潜能和价值,前提其实就需要足够了解每个人情况下制定相应的评价体系。


.冼舒雅:《安徽省集聚智慧力量 着力打造网络思政矩阵》

文章介绍了安徽省坚持问题导向,紧扣网络思政的资源盲点、力量弱点和工作重点,通过平台技术加持、队伍管理创新、打造打造立体联动的网络思政工作新格局。

我认为,在疫情时代,线上教学已成常态,因此更加需要传统教学的线上转型,学院需要做好线上资源的积累、使用和持续发展,数据资源的开发等等,继续做好数字资源积累,为将来的数据整合做好准备。